▲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常言道:“看不见问题是最可怕的问题,找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如果我们细细回看中办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就会发现,“问题”这个词在里面出现了48次之多,可见“问题导向”在其中体现之透彻。对党员干部来说,有时直面“坏消息”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而发现“坏消息”和解决“坏消息”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调查研究。在谈到调查研究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免不了要向自我开刀、刮骨疗伤。可以说,在全党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不是“刮一阵风”,而是一次哪里痛便向哪里开刀的自我革命。
图源:视觉中国
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是不分家的。我们曾在《调查研究最怕没有走进问题》一文中写道:调查研究是一种工作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目的。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每当思想上遇到困惑、现实中碰到难题时,我们党都会通过调查研究来研判形势方向、找到应对办法。
比如1927年,面对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乡下调查了30多天,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再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为了弄清楚“小康”的一系列问题,多次到沿海、内陆各省市展开调查研究,从而得到了科学设计现代化建设蓝图的一手资料。
来到本世纪之初,浙江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比如供电不足、“电荒”严重,据报道,当时为了省电,西湖边的路灯和景观灯只能隔一个开一个,有的农村地区甚至每个星期只能供3天电。经济高速增长还带来了环境问题,浙江也因为工业污染引发了几起大的群体性事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把这些问题形象地称为“成长中的烦恼”,他通过调查研究,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围绕问题拿出了指引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众所周知,不存在无矛盾的社会,也不存在无问题的国家。问题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衍生变化,成为时代的声音,有问题不是坏事,因为矛盾和问题倒逼着社会向前发展。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并不少,甚至比以往更加严峻、更加复杂,不少深层次矛盾是躲不开、绕不过的。特别是过去几年的疫情考验中,基层治理的一些短板问题被暴露了出来,老百姓积压的一些情绪,积累的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拿起调查研究这个武器来回应和破解。倘若调查研究只是做做样子、搞搞形式,办法举措不痛不痒,最终伤害的是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感情。调查研究贵在解决问题。随着大兴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走秀式调研、表演式调研、“钦差”式调研在一些地方有所冒头。前段时间,就有媒体发文直击调查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有的走马观花,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有的官味十足,端着领导架子,去之前要求这要求那,到了后吩咐这吩咐那,就是不研究事情,调研也没个主题,说的都是外行话;有的嫌基层条件差,觉得接待搞得不好,把接待的场所、出席的领导视为自己身份的体现;有的先入为主,既不提前充分做功课,来了又不愿意了解实际情况,只打听自己好奇的、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发表一通看法;有的调而不研,调查的人蜻蜓点水,研究的人闭门造车,一个个宏大的调研课题甚至被原封不动地分包到了乡镇,让基层干部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等等。这样的调研归根结底,是没搞清楚为何调研、调研何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曾批评过这种“假调研”,他讲道:“调查研究最关键的是要解决问题。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所谓的调查研究,一是劳民伤财,二是扰民,到下面去也没有个目的,为了下去而下去,为了在报纸上登一下、电视上亮相而下去。我们调查研究一定要深,一定要实,一定要细,一定要准,这样才有一定的效果。”尽管大家都认同调查研究是极好的一种工作方法,但为何落下去时又容易流于形式,被扭曲、被架空呢?在笔者看来,这表面上看是方法问题,实质上是作风问题。比如,有的人爱惜羽毛、缺乏担当,因此习惯于“看见矛盾绕着走”,在调研中喜欢预设框框、回避矛盾,怕揭短伤和气,怕细究得罪人,或者只拿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刀,得过且过、自欺欺人;有的人作风官僚、狐假虎威,因此把调研当调演,借去基层调研刷一波存在感,满足个人虚荣心;有的人脱离实际、不接地气,走设定好的“经典路线”、看“盆景”不看“风景”,最后看不到实情,问题也没有解决。中国共产党人最讲求实事求是,有问题就拿出来,该吃药吃药,该开刀开刀,与其绞尽脑汁不如回归原点,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才是调查研究的初心所在。
图源:视觉中国
有问题、有矛盾,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敢正视问题,不敢自我开刀。在笔者看来,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与其说是为了解决矛盾和困难,不如说是扭转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一场革命。调查研究需要批判思维,应把问题作为瞄准的“靶子”。调研不是毫无目的的“四处漫游”,而应该提前做一定的功课,增强针对性。除了到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总结经验外,更多的应该是到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能不能发现问题、敢不敢正视问题、会不会解决问题,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强不强,反映的是其工作作风硬不硬。光有调查还不够,研究也需下足功夫。调研最忌只有调查“前半段”,没有研究“后半篇”。倘若只调不研,一调了之,调研就会“烂尾”,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发现问题后的重要工作,是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进行研究分析、充分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实际工作,而不是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策应付了事。开展真调查、真研究需要有刀刃向内、直面问题的勇气。敢于直面问题,本来就是共产党人需要具备的内在修养,评价干部不是看你揭了多少丑,亮了多少短,而是看你能不能找准症结、切中要害,把疑难杂症一个一个解决掉。当然,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会自动找上门来,必须下一番苦功夫,不妨放下官架子,多蹲到田间地头,与基层群众坐一条板凳、吃一锅饭,高手在民间、智慧在民间。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调查研究成效最好的标准。调查研究有没有成效,不是看次数多不多、规模大不大、宣传好不好,而是看有没有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痛点堵点拿出最优解。特别是对于群众的诉求,能解决的应该马上就办、现场就办,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拿出时间表,紧盯不放,不让任何一个调研成果睡在电脑里、锁在柜子里。不妨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痛并快乐”的事情。调查研究的过程多一点“阵痛感”,那么调查研究的结果可能就会有更多发自内心的“喜悦感”。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